写在前面: 首先必须要说,看到校友会的主页几乎天天更新的日志,内容涵盖美欧港申请、行业介绍、求职之路、美国生活、国内保研,方方面面,我从心底里为校友感到骄傲。成就也许是个人的,但共享的力量是强大的,We Are Family这句早已深深印到了心里的话又一次让人振奋和感动。JIer们好样的! 然后要对不住冲哥一下,最近忙着离开安娜堡的安排拖了挺久都没有心思静下来写,真要写的时候发现CS方面的还没有写过,压力颇大,因为……我压根没有申请国内外的graduate school,求职之路走的也并非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,就连在校情况来说,GPA属于中国学生的F水平,稍微不错的成绩还要追溯到3年前的托福和1.5年前的GRE,应试类的也没什么好说。这样回想下来,似乎并没什么值得大家学习,压力又大了一层。
还有一个问题是,我不知道一篇好的“经验”要怎么写,而看的人又想要得到什么呢?如果是想得到申请、行业、求职方面的经验,也许任何一个其他校友都会给读者更适合的答案。那么我写什么呢…… 而你,看这篇文章的你,又想得到什么呢? +++ 先是找到了以前写的关于找工作的两篇文,记三次电面Hulu, Twitter, Mobiata,激励啊激励,和此系列比较挂钩。
+++ 我的基本情况:参加JI的2+2项目,在UM读了1.5年CS,于2011年冬天以不到3.5的GPA毕业,2012年1月开始工作至今(同年9月)。交大延毕中。
回顾我出国后的两年,做过的几件直接影响我人生轨迹的事情有: 2010年底,毅然决然选择转到CS; 2011年期间,旁听了Prof. Elliot Soloway的课,上过EECS493,做了Soloway的EECS497毕设。这三门课关于mobile and web industry、entrepreneurship、user interface design、iOS development; 2011年暑假留在UM做了几个项目,除了学校的SURE(关于iPad 2D user interface framework)之外,帮助IOE几位精英的一个项目写点东西,还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尝试做自己的产品; 2011年参加了4次Hackathon,半途放弃过1次,做出产品2次,获得奖励1次,而更宝贵的是看到UM活跃的hackathon气氛以及各路神仙的奇思妙想和编程能力; 2011年秋季至2012年夏季,以contractor身份为一个由UM学生初创的公司Fetchnotes开发iPhone app; 毕设又一次做自己团队构想和设计的产品,结实了很棒的团队伙伴,而更由于毕设的关系,得到一次参加我现在就职公司的创始人office hour的机会,直接导致获得该公司offer后没有继续再找其他公司。(要提一句,上面讲的产品目测都没有和大家见面的缘分了,听起来了不起其实挺弱的哈哈……呃~拆自己台= =) +++ (我觉得“经验帖”里写一大串自己的“经历”挺对不住读者的,无奈本人作文水平不高,更无奈我的经验需要以经历来赤果果地佐证……) 学生时代和上班后最大的不同,是选择的自由。
当初并不曾觉得,现在才知道,在校期间比上班有更多的自由,选课的自由、课余时间安排的自由、思维的自由。并不是说上班后没有自由,只是你需要更持久地在固定一个或几个项目上工作、朝十晚六的固定生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活跃的自由度,也很难看到这一年在工作中有哪个选择是突出的,一切都是顺水推舟按部就班。所幸从事的项目是自己所喜欢的方面,公司氛围轻松惬意,否则一定会怀念学生时代的相对无拘束。而写下自我回顾后,很强烈的感受是,在校期间做的选择都串在一起,一环扣一环让我走到现在的情况,没有前一个经历,我很可能就会与下一个机会擦肩而过。
那么终于要引出我的经验了,一个有点“反经验”的经验:如果你在选课的时候总是扎堆跟着别人一起选,如果你课余永远都呆在comfort zone而不是去探索令你感兴趣的或者新鲜的事物、接触些不同的想法和项目,如果你只是跟着大家选专业、报学校、投公司、毕业、回国而不是不断尝试和寻找自己人生的热爱所在,那……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你会怎么办,总之如果是我,我会后悔的。再浓缩一点就是:找到你真心想做的,然后去做。
找不到,就一直找下去;就算一辈子都找不到,也不会因为没有尝试过而后悔。找到了,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励志片、经验贴,follow your heart~ +++ 虽然我自觉无法胜任本系列CS方面的申请、求职方面的文章,不过对于我自己的行业还是稍微说说。移动互联网及被延伸行业打动人的地方有很多(被延伸的意思是,很多移动产品服务是从已有的互联网产品服务中延伸出来的): 它与生活息息相关,社交、购物、旅游、支付、摄影、资讯、教育、服务业等等。人们使用移动产品和服务来原本相对麻烦的事,并从中获得所需。
这意味着你可以做的事情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行业,你的产品可以服务很小的群体,也可以服务各种各样的人。每个行业一旦沾上了它,就会开始有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它的市场巨大,全世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目标用户,只要你能发现他们的需求。它创意十足,它设计感十足。
它的“入门”和“出门”门槛不高,相对其他行业来说,用极小的成本和人力就能做出并推广自己的产品,而即便失败,也可以迅速重来或者退出江湖。它提供平台给任何人实现大大小小的想法,这意味着你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工作。更激动人心的是,这些想法可能为全世界的人解决当下的问题,甚至打造先进的未来。
它很自由开放。可以不限时间地点地工作,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组成团队,可以服务任何人,可以迅速获得市场反应。它不仅有巨头公司给你提供稳定的全职高薪职位,你也可以选择把它作为副业来寻求价值感或(呃…)赚外快,当然你更可以自己牵头一个项目去实现想法、挑战风险。
它的在待挖掘市场非常巨大,尤其是国内,尤其是……。很难说它有哪些方向,因为它什么方向都有。也很难说哪个领域最好,那要看你是看重用户数量、用户质量、产品实用性、盈利性、乐趣性还是行业垂直性等等了,行行列列都能做出很了不起的产品来。如果你感兴趣,我可以推荐些订阅内容给你(啊就在下面那段!),让你了解更多这个精彩的行业。
+++ 鉴于我的公司比较小众,就不写文介绍了。如果你想知道这个行业里的创办小于3年的公司的情况,我可以跟你聊聊我现在就职的Mobiata和在初创时期待过的Fetchnotes。另外如果你也关注36kr、kickstarter、点名时间、Mr. Jamie等,或者你也有一两个或者层出不穷的点子想实现,或者你也觉得"Future is already here; It'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.",或者你对各种各样的优质app感兴趣,或者你也是个“心思活络”的程序猿(啊是攻城狮好吗!),欢迎联系我~ aavenj AT gmail,优先欢迎gmail、gtalk和校内。+++ 最后号召下CS的各路好汉把我的不太能写的方面补充补充吧,我这就算抛砖引玉了,希望西海岸东海岸的牛人们百忙抽空整理下经验,申请和求职什么的,生活方面也行。
有道是sharing is caring~我在此代表看了本文后觉得很不够的广大读者表示感谢! +++ 突然想起来本系列有个板块叫做美国生活,那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们的小站呢?欢迎关注安娜堡吃喝玩乐住大本营。我在里面发过一些文,最近还打算在离开A2前写一个【出国app推荐】,都算作本系列的一部分吧。也欢迎投稿,让我们一起把安娜堡的生活变得更美好~(咳咳,赖个皮,在这里介绍下我出过力的拿得出手的免费产品,iOS版的Fetchnotes和Flighttrack Free,也有Android的恩~) 以上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作者简介: 金钟书 上海人,密西根学院2008级学生,本科参加了交大密西根的双学位,交大电子计算机工程,UM专业CS。
金钟书同学性格乐观阳光,充满活力,是团队中最受欢迎的一员,本科期间曾任密西根学院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,密西根学院云南支教团成员,曾经推动成立了云南省瑞丽市勐秀乡“钟书阅览室”,赤子之心令人崇敬。主页君也时常被其乐观的精神所感染,在其感染下充满对生活的热爱。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